主张此说者有(旧题)子夏、孙翱、谢景温、王安石等人。
若是古人果有此意,必用‘则字,甚至‘使下再用‘之字以重指‘民,作‘民可,则使(之)由之。(45) 倪宗正《送大尹丘集斋序》: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中冯登府又进一步误读郑玄注,衍生出一种新解,认为孔子此句意为当顺由他人之意向,不可径以己意告知而令服从。注释: ①康有为:《论语注》,楼宇烈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4页。仅凭孔子代表性之思想来判断其具体言论、事迹记载之真伪,此做法并不可取,盖人的性格和思想有其复杂性,无法一概而论。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域贞柏洞364号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含《先进》篇33枚、《颜渊》篇11枚,而墓中同时发现了西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的户口簿木牍等公文书抄写本,可确证西汉时《论语》已传播至朝鲜。⑨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页。
另据《四时月令》载:十一月,砚冰冻,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左传》云: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当然我觉得这个重读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读完一本书就扔掉,只追求读书多。
在总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权衡、变通,比如说我们本来决定这次讲到下午六点钟,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但是大家今天很高兴,讲到七点钟也行嘛,这叫做权变。那一百多里地你靠一个小短腿走的话,要走很久很久的。但是我在读朱熹的这一段的时候,我认为这个地方是有石破天惊这样一个思想的时刻。后来我就跟海华说,干脆我们这次讲座就讲《论语》,把我自己心中的一些困惑和我自己已经理解到的东西讲出来,跟大家交流,我想可能也有一些好处。
我们作为人,作为人文秩序里面的一份子,一个能动的主体,特别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我们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如何参与这样一个人文秩序的建设?这就是一个问题。一九八一年,对,当时有一个同学,他的爸爸是我们镇上的党委书记,这个同学也要跟我一起到县城去读书。
但是后来还是觉得,这个问题要讲出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我再讲一个最著名的地方,还是在《先进》篇第十一,最后一段,这是收录进我们中学教科书的一段,也是儒家精神的最高体现,就是《侍坐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同学陪老师坐着,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有几层境界啊?有四层境界,第一层境界就是一点感觉也没有,读了等于没读,全然无事。邓老师是一个启蒙主义者,我在他的笔下看到的还是一种18、19世纪的那种乐观主义的思想。
《雍也》里面也讲到:子曰:雍之言然。所以我们要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我希望就像武汉的田阿姨所说的,我们今天读《论语》,是讲《论语》的读法,同时也是讲要读《论语》。那么我认为我在读他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到我理解的比他要更高、更远。
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类,他可能就失去了他在当下我们几千年来所讲的万物的灵长这样一种地位。那从这里讲的话,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现代法治如果这样来建设的话,那给我们中国的社会带来的不是现代的良善的秩序,很有可能的是一种恶的法治。
一直到今天,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一下子我们中国人又从这个闭关锁国的状态很快地进入到从器物到制度然后马上到精神的这样一个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所以形成了我们中国的20世纪的第二次文化热。还有铭泽说要学习更多,梦阳说要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情,我想这些都是在人性的范围之内来做事情。
这里面的来学与往教也是有这个意思,这是我们中国文化里发展出来的,主要是要来学无往教,这个我们跟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就是要往教,要传道啊,中国文化就是要坐着,你们来吧,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反正你们来吧。新文化运动进展到了今天好像有些回潮的趋势,对不对?所以新文化运动怎么往前推进,或者我们新文化运动能结出什么样的思想果实、能建构出什么样的现代的思想体系,这依然是摆在我们中国学人面前的一项思想事业。看到这句话我挺感动的,我想你也读书读到这么晚才走啊,是不是?天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的种子,所以我在给季老师的博士推荐书里面,我特别讲到这一点。我们都知道,战国时代就是公元476年左右,这个时候,孔子到底留下了什么?《论语》都是关于老师一些语言的记录,都是些段段篇篇。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在今天我们也可以说思想的范型开始转换了,风头变了。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我认为正是在李泽厚老师《论语今读》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法学时代的来临。这就是文化断裂,这就是在断裂之处我们所听到的一个悲哀的哭声吧。
对,就是孔子和他学生们的对话录。六艺有两种说法,大家知道吧?这是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我们平常讲到的六经,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也是六艺。
那么后来他居然出了一本《论语今读》,当时我都惊呆了。所以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所探讨的人文的世界——实际上我个人所体会到的——是要去理解一个好的、善的、美的人文世界是怎么建构起来的。
弁言 摆上面前的这个文本,是我应树成、海华及同学们之邀请,于2019年新年来临之际所作的一个关于《论语》读法的讲词。但因为他爸爸是党委书记,就派车送我们四个同学到县城。比如说政府颁布一个规定,说这是按照事物之理来做的一个决定,但是后来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你说的理不过是政府的理或者说某个人的理而已,这样一来的话,我认为他就撕裂了理的这样一个面纱,体现了人的情欲,人的主观性、意志性就凸显出来了。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想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我们要研究中国古典的传统,研究人,研究人文世界,研究人文世界秩序建构的基本原理,去完成一个现代的、良性的中国法治的建构。它跟我们今天写文章很不一样,有分类但不像我们今天这么严格,它的标题是《学而》,为什么是《学而》呢?因为学而时习之,为什么《尧曰》呢?因为尧曰什么什么,是这样一个情况。
当时有一位领导,甚至就是镇领导,去问这位先生,我们这个地方命一个什么镇名为好呢?当时,这位读书人读《论语》正好读到第四篇《里仁篇》,所以就干脆建议改为里仁镇。当然也有佛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形成思想上的涵射以及吸收佛学精神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地方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可能知道,比如我们小时候读过《古文观止》,止这个词在我们中国经常用,比如说,止于至善,止是什么意思?就是最高境界。我后来想到,原来这一次是我跟《论语》已经有几乎相撞的时刻,但是不知道,当时不知道。
第三个话题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能否开启一个法学新时代。这是周老师当时讲的,我心里想周老师这样厉害的人都是这样,那我这代人更加如此。那么在我看来也就是李泽厚老师说的,宗教、道德、伦理三位一体啊。所以朱熹之后,思想世界再不会说是哪个人说的,他要看你说的有没有内在的道理,要看事理是不是这样的。
因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讲了一下李老师《论语今读》它的意义之所在,我建议大家回头要好好读一下这本书。那我们今天要超越理学的话,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理学是怎样解读的。
但是到了朱熹这个地方,他所阐发的是一种新的世界,所以我认为他就更进了一层。孔子对自己学生要求挺高的,他认为就是颜回好学,其他人都不怎么样,但是好学的学生死得早,所以现在没有了。
李泽厚先生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之下涌现出来的一个思想家。牟钟鉴先生的《新仁学构想》我还没有买来读,但是陈来先生的《仁学本体论》我是反复地读了好几遍,他们依然还在阐发仁。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3crwg.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inq/2.html
有话要说...